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理念 >>医院文化 >>医院人文 >> 正文

文化理念

医院人文

外科医生的“贵族精神”

发布时间:2020-08-11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伴随现代医疗理念与模式转变,在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等带来的一片“蓝海”之中,照耀在外科医生身上的究竟是一缕朝霞还是一抹夕阳?近日,在上海市医学会普外分会近日主办的华亭书院启动仪式暨系列学术活动中,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表示,暮光抑或荣光,在乎一心——外科医生的人文精神是否得以传承。

  可预感的“英雄迟暮”

  规范化诊疗体系建立、标准化手术技术成形,21世纪以来,中国普外科迎来迅猛发展的时代,然而同时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沈柏用说,这些变化让他每一天都在警醒、思考、探索。

  “首先,专业分科不断细化,使得医生都被贴上专科的标签,外科医生不再是‘全能王’,而是按照不同亚专科,‘精细耕作’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模式与理念的变化,‘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MDT多学科团队的崛起与雨后春笋般的普及,正是展现了未来的医学趋势——更多整合、更好融合、更强组合。”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楼文晖教授在华亭书院的讲课中不约而同表示:“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使所有参与者的学习曲线缩短,每个参与的人既是学习者,也是创新的参与者。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融合是大势所趋,主动拥抱其他学科,才能更好提升治疗效果。外科医生要接受创新思维和文化,终身学习,终身创新。”

  沈柏用进一步解释,以胰腺癌为例,只有20%的患者可以手术,余下的患者必须进行综合治疗。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外科医生,不再是过去独当一面的“救世主”,曾经单枪匹马、风头无二的“英雄”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外科,成为整个治疗过程的一环。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医疗器械创新突飞猛进,外科医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作用正在相对弱化之中,或许将来,甚至连手术都可以避免——微创乃至无创。”他感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虎视眈眈’,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一万个手术而掌握技巧与技能,外科医生被机器人取代的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对生命的“完美主义”

  “我儿子常问我,为什么我这么忙,但是洗澡的时候还经常会唱歌?我告诉他,因为我喜欢做外科医生呀!”华亭书院课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刘颖斌教授的一段小插曲,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曾被认为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最潇洒的医生”,当“自带光环”的优越感逐渐消失,该如何自处?在沈柏用看来,外科医生既要警醒“最后时刻的到来”,也要记得“贵族精神的长存”:“对人体解剖的精益求精,对技术追求的殚精竭虑,对围手术期管理的至高要求,这些都是外科医生对生命的‘完美主义’情结。”

  正是怀有这样的情结,对沈柏用而言,创立华亭书院是衷心希望构建一座华美的宫殿,为无数前赴后继的外科医生守住一方精神家园。华亭书院以线上线下、讲课和病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围绕主题及具体病例对普外科及其亚专科临床诊疗及最新学术进展,为我国外科医生搭建经验交流分享的平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学习全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外科医生继承前辈精神、拥有人文情怀,勇敢面对未来的一切变化和挑战。”沈柏用说,我国当代外科奠基人之一傅培彬教授曾谆谆教导并身体力行,无论病人贫富贵贱,在医生面前,看到的只有生命。而在病人面前,医生必须衣着干净、整洁、得体,这是对病人起码的尊重。医生面对的不是器官、不是肿瘤,而是活生生的人。

  “人文的精髓,就是对人的了解和同情。我相信,这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它们不知道疼痛的感觉,它们不会有失去的遗憾,它们没法给予病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所有的估计、预测、判断乃至治疗方案的创造与再创造,这些都离不开外科医生的人文精神!”沈柏用说。

  (来源:《hg7088皇冠手机注册》)

" class="hidden">台北天气预报